贝搏体育app官网

  • 2024年度十大成语与邯郸 | 远亲不如近邻:小家大院笙磬同音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贝搏体育app官网 > 产品展示 >

2024年度十大成语与邯郸 | 远亲不如近邻:小家大院笙磬同音

发布日期:2025-01-23 05:28    点击次数:115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年度十大成语与邯郸 | 远亲不如近邻: 小家大院笙磬同音

“远亲不如近邻”——

2024年,安徽桐城六尺巷成了网红打卡地。“远亲不如近邻”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对解决当代社会治理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认为邻里关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中国同周边国家开创了睦邻友好的新局面,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邻里”相处之道。

在邯郸,邻里间互帮互助,诠释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

在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远亲不如近邻”的美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社区中,“窗帘之约”成为一个平安“暗号”;村庄内,一人有难,众多村民纷纷伸出援手;楼宇间,一份热饭串起两个家庭的温暖……

张文君和志愿者打招呼。

展开剩余84%

社区里的“窗帘之约”,真暖

早晨起来拉窗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件普通的日常行为,但对于居住在复兴区岭南三社区的独居老人而言,却有着特殊意义。

每天清晨,居住在复兴区岭南三社区棉机小区的张文君老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

伴随着缓缓展开的窗帘,一块红底黄字、印有“窗帘之约”的牌子呈现在眼前,每次看到,她心里既踏实又温暖。

“这是我在报平安呢,闫蕾从我窗前过,看到家里的窗帘拉开了,她才能放心。”今年77岁的张文君笑着告诉记者,她和社区党支部书记闫蕾有个约定,每天早上9时前,窗帘若被拉开,表明自己安全,闫蕾看到便会放心离开;如果窗帘没有被拉开,闫蕾就会立即前往她家中查看,防止发生意外。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份温暖的约定?张文君笑着邀请记者进家坐坐,说说事情的原委。

岭南三社区有三个小区:交运院、棉机小区、安顺小区。社区总共有1023户居民,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在70%以上。

2023年4月初的一天,闫蕾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常规走访摸排时发现,一位老人家里窗帘紧闭,敲了半天门,始终无人应答。

“不好,可能出事了。”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闫蕾立刻与老人的子女联系,几分钟后,老人子女赶到,开门后发现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幸亏发现及时,老人经过治疗后已恢复健康。但社区里上了年纪的独居老人不少,如何确保这样的危急情况不再发生?

自那之后,闫蕾和同事抓紧时间挨家挨户摸底,为社区内年龄超过75岁、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的老人建立台账,并将老人的电话、身体状况以及儿女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在册。

之后他们又在社区群内发起号召,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干部、热心居民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每名志愿者重点关注1至2位老人,与他们签订“窗帘之约”。

“如今‘窗帘之约’已守护我们一年多时间,社区中再也没发生过一次危险事件。”张文君笑着告诉记者,在日夜守护中,老人们也和志愿者们越走越近。

村民正在捐款。

爱心捐款点亮邢堤村

“快过年了,米面油等年货早就给学坡准备好了,一会儿就给他送过去。”邢堤村党支部书记邢彦军指着堆放在一旁的年货对记者说,“这一段,学坡父亲身体越来越好,已经能独立行走了,我们全村人都高兴。”

时间回溯至2024年6月,正在上大二的郭学坡在学校准备期末考试时,却收到了亲戚的紧急来电。他父亲出现了嘴歪、说话含糊不清的状况,被诊断为“脑梗塞伴随房颤”。几天后,父亲的左半部肢体开始变得僵硬。

得知此事的郭学坡立刻向学校递交了补考申请,赶回家乡鸡泽县邢堤村照看父亲。虽然经过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脑梗塞留下的后遗症却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

郭学坡是家中独子,母亲是智力二级残疾,父亲长年在家照顾母亲,家中生计来源仅靠1.8亩土地和捡废品来维持。如今,父亲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无人照顾,只能寄住在亲戚家。郭学坡萌生了辍学的念头:“这个学我不能上了,我想留在家照顾爸妈。”

“学不能不上!有困难,村里给你想办法。”邢彦军制止了郭学坡,劝他一定要完成学业。“孩子马上要上大三了,学习成绩也不错,如果因此放弃学业,实在是太可惜了。”邢彦军说。

随后,邢彦军联系了鸡泽县一家医院,院方表示愿意免费照顾郭学坡的母亲。为解决郭学坡父亲的医药费以及郭学坡的学费,邢彦军在村内召开了会议,决定在村里组织一次募捐。

7月9日,邢彦军将一封简短的倡议书发到村里的微信群,发动大家为郭学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在困境中完成学业。

7月12日早上七点半,邢彦军在邢堤村村民委员会门前拉起条幅、摆上捐款箱。让他没想到的是,募捐活动还没开始,村民委员会门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村民们手中攥着一张张钞票,10元、50元……一笔笔爱心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在一起,将捐款箱塞得满满当当。

“我们村有460多户常住户,当天有400多户来捐款。”邢彦军说,这样的状况让他既意外,又惊喜。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又或是低保户,都尽自己所能献出了爱心。

这一天,邢彦军共收到了村民以及爱心人士44637.5元的捐款,远远超出他的预期。“太出乎意料了,这是我们村第一次为个人募捐,没想到大家这么积极、团结。”邢彦军说。

敲开的不只是家门,更是心门

“这是黑小麦粉,粗粮相对健康,我给你送过来点。”2025年1月15日,家住罗苑小区的孙全德拎着一袋面粉,敲响了邻居的家门,不多时,邻居陈雪娇又端来了一盘用黑小麦面粉做的饺子。像这样的事情,对于现如今住在高楼大厦的人们来说,好像并不多见,但却经常发生在孙全德、陈雪娇两家之间。

“‘远亲不如近邻’,现如今,我们两家不仅是邻居更是朋友和家人。”孙全德告诉记者,虽说自己和陈雪娇一家一直是邻居,但在之前并不十分熟悉,让两家亲密起来的事件始于一次送饭。

2014年,孙全德的爱人因病需要做手术治疗。由于要照顾爱人,孙全德需要全天在医院陪护,而他的孩子远在重庆工作。“那时我89岁的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顾。”孙全德告诉记者,虽说老人身体还算健康,但不会用煤气灶做饭,老人吃饭问题成了困扰孙全德的难题。

“能不能让邻居给老太太送点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孙全德敲响了邻居陈雪娇的门,忐忑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咋不能,必须可以,老人有什么忌口吗?”陈雪娇利索地答应了孙全德的请求。之后,陈雪娇不仅每日三餐给孙全德的母亲做好,还经常陪老人说话,带老人出门散步。

“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这份恩情,我记了11年。”孙全德笑着说道,之后两家人越走越近,成为“远亲不如近邻”的生动实践。

点滴小事,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无数邯郸人用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诠释着这句古老成语背后的脉脉温情。正如感受着邻里互助温暖并传递着温暖的孙全德所说:“互相帮助,互相温暖,再好的地段也换不来我们邻居之间的亲情。”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梦洁

发布于:北京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资讯Related Articles

  • 2024年度十大成语与邯郸 | 远亲不如近邻:小家大院笙磬同音

    2025-01-23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年度十大成语与邯郸 | 远亲不如近邻: 小家大院笙磬同音 “远亲不如近邻”—— 2024年,安徽桐城六尺巷成了网红打卡地。“远亲不如近邻”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对解决当代社会治理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认为邻里关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中国同周边国家开创了睦邻友好的新局面,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邻里”相处之道。 在邯郸,邻里间互帮互助,诠释着“远亲不如近邻...